單車運動是一項會大量排汗的運動,之前騎車的時候一直就有想在車衣內層再加穿一件貼身的排汗內衣,雖然車衣本身已有排汗效果,但車衣有些不夠貼身,排汗效果必定會有些影嚮,再加上車衣本身的材質不一,所以有時仍是會有些汗水積在皮膚表層。因此如果能在內部穿著一件合身且專職排汗的薄衣服必定能大大提昇其舒適度(登山穿著系統中的分層概念)。
本來計畫要採用在登山服飾中剪裁、彈性良好且合身的Patagonia Capilene排汗衣,但台灣代理商訂的價格實在太高,還是要國外特價時再入手才划算,故一直都沒有進行嘗試。後來發現了OUTWET這個牌子,歐洲許多職業車隊的選手都穿它,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就買了一件來試試。我買的型號是WP3(長袖,高領有拉鍊),在初步試穿的感覺,其排汗的效果非常的優異,幾乎身體表層的汗水都能快速的帶至衣服外層,布料的彈性佳,手跟身體在做各種動作時依然貼身舒適,不過也因為其絕佳的排汗透氣性,故此衣絕不適合單穿(體格不夠優美穿起來也會有笑點),外層一定還要加件至少能幫忙擋些風的衣服。
測試路線:北47,石碇-格頭。在爬坡的情況下,騎乘時沒有因大量汗水所帶來的使排汗衣貼在身上的不舒適感,到達坡頂時停下來檢視平時流汗最多的背部位,排汗衣外層是溼的,內層潮潮的,皮膚上雖仍有薄薄的剛流出的汗水,但穿著感覺仍是很舒適,由此可看出此排汗衣真的是很盡責地在執行它的工作,比起一般排汗衣的表現優異許多。下滑至新店後再次檢視,內層已經乾的差不多,排汗速度真的很快。
總的來說我認為它絕對能適任其排汗內層的工作,搞得我都想再來一件短袖的在台灣三季穿了。下回有空再試試Patagonia & OUTWET的比較。
參考連結:
OUTWET官方網頁
Patagonia
ps.Patagonia Capilene系列排汗衣我有一件短袖的,是我所穿過最舒服的排汗衣,平日我也時常穿著。
桃山山屋服勤
這次上山服勤(2009.11.27-29)因為桃山山屋蓄水塔應該是沒有水的,所以揹了約三升的水,再加上相機和腳架,重量增加不少。所幸天氣狀況還滿理想的,所以在爬那超陡的防火林道時雖然虛累累,但還不算太淒慘,加上午餐及睡覺的一小時,總共花了六個小時才到達山屋。這次在三餐的搭配上做了新的嘗試,就是把早餐改成乾飯配菜,晚餐改成份量較少較簡單的燕麥粥。這樣的做法是因為在晚上活動量少,而且在山上都是很早就睡覺了,所以晚餐要簡單化;早上因為需要較多的體力,故採用乾飯的形式,而且現在我的糧食都已先處理過且乾燥化,所以煮起來都非常方便,只要水煮沸後再悶個五至十分鐘就可以吃了,因此就算是在早上也不花多少時間即可完成。總的來說這次的試驗非常成功,晚上胃不會太漲,而且也不會有餓的感覺,看來未來山上的伙食都要改採這種大方向來準備。
這次的另一敗筆是忘了帶快門線呀!!深怕在按快門的時候讓相機震動。這樣就可惜了這美好的清晨景色。結果只能等到底片沖洗出來才能見分曉,真是期待又怕受傷害呀~~
心得:
1.山上糧食試驗大成功。
2.再去買個兩條快門線,一條直接放在包包裡,這樣才不會漏帶了這麼重要的小東西,以免讓所有努力功虧一簣。
3.桃山山屋服勤真是好地點,雖然很累,但展望極佳,心靈上可是大滿足。以後要常登記這裡服勤,再帶一本小說來慢慢看。
Pinarello Dogma FPX
Pinarello Dogma FPX(Magnesium AK61)~逝去的王者
Pinarello自2000年開始投入鎂鋁合金材質的研發,在2002年米蘭展發表了鎂鋁合金材質的Dogma,將其推上了Pinarello的一哥地位並佔據了近七個年頭,直到2009.8發表了碳纖維版本的Dogma 60.1 Carbon,才正式宣告Pinarello的一哥地位由碳纖維取代鎂鋁合金。 Dogma Magnesium是第一也是唯一使用鎂鋁合金在職業賽事上的車架,使用三抽的Magnesium AK61管材,Magnesium因其物性比鋁合金更輕35%,故能提供極優異強度-重量比,且其延展性佳,故能提供舒適的騎乘感,絕無鋁合金車架的死硬。但Magnesium的缺點就在於加工困難,故市場上極少車架採用鎂鋁合金的材質,也沒有什麼廠商願意投入這方面的研發。近幾年碳纖維材料的進步及加工方式較傳統金屬材料更為簡易,形狀造形又無限制,故已成為市場的主流及新寵,Dogma Magnesium也在今年退出了市場,令人感嘆。
2002 Dogma
2004 Dogma FP
2007 Dogma FPX
Alessandro Petacchi在Fassa Bortolo車隊其間,靠其優異的衝刺能力,騎乘Dogma Magnesium拿下了各大賽超過了七十站的單站冠車,其中包含了2005 Milan-Sanremo冠軍。2006年Team Caisse d'Epargne使用當年甫推出的Paris Carbon參加Tour de France,但陣中的Oscar Pereiro仍是使用Dogma FPX參與大賽(其詳細原因或許只有當事人才知)。在車隊主將Alejandro Valverde表現不佳的情況下,Pereiro替車隊搶下了黃衫,並且在山地站的賽事中積極的悍衛黃衫,最後是在Floyd Landis奇蹟式的單站絕地大反攻,一路單飛了約160km進站後才讓出了黃衫。賽後Landis被查出那站使用禁藥,故取消他當年的環法總冠軍,並由總成績第二的Pereiro遞補,Dogma FPX也成為了2006 TDF的總冠車座騎,這個小細節或許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但其車架的優異表現也由此可以證明。
Dogma Carbon的詳細介紹及特點可參考官方網站
2009.9 Alejandro Valverde騎乘Dogma Carbon奪下Vuelta a España總冠軍,甫推出即有戰績加持,看來又是一陣熱賣了! 時代的巨輪不停地向前轉動!
Pinarello自2000年開始投入鎂鋁合金材質的研發,在2002年米蘭展發表了鎂鋁合金材質的Dogma,將其推上了Pinarello的一哥地位並佔據了近七個年頭,直到2009.8發表了碳纖維版本的Dogma 60.1 Carbon,才正式宣告Pinarello的一哥地位由碳纖維取代鎂鋁合金。 Dogma Magnesium是第一也是唯一使用鎂鋁合金在職業賽事上的車架,使用三抽的Magnesium AK61管材,Magnesium因其物性比鋁合金更輕35%,故能提供極優異強度-重量比,且其延展性佳,故能提供舒適的騎乘感,絕無鋁合金車架的死硬。但Magnesium的缺點就在於加工困難,故市場上極少車架採用鎂鋁合金的材質,也沒有什麼廠商願意投入這方面的研發。近幾年碳纖維材料的進步及加工方式較傳統金屬材料更為簡易,形狀造形又無限制,故已成為市場的主流及新寵,Dogma Magnesium也在今年退出了市場,令人感嘆。
2002 Dogma
2004 Dogma FP
2007 Dogma FPX
Alessandro Petacchi在Fassa Bortolo車隊其間,靠其優異的衝刺能力,騎乘Dogma Magnesium拿下了各大賽超過了七十站的單站冠車,其中包含了2005 Milan-Sanremo冠軍。2006年Team Caisse d'Epargne使用當年甫推出的Paris Carbon參加Tour de France,但陣中的Oscar Pereiro仍是使用Dogma FPX參與大賽(其詳細原因或許只有當事人才知)。在車隊主將Alejandro Valverde表現不佳的情況下,Pereiro替車隊搶下了黃衫,並且在山地站的賽事中積極的悍衛黃衫,最後是在Floyd Landis奇蹟式的單站絕地大反攻,一路單飛了約160km進站後才讓出了黃衫。賽後Landis被查出那站使用禁藥,故取消他當年的環法總冠軍,並由總成績第二的Pereiro遞補,Dogma FPX也成為了2006 TDF的總冠車座騎,這個小細節或許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但其車架的優異表現也由此可以證明。
Dogma Carbon的詳細介紹及特點可參考官方網站
2009.9 Alejandro Valverde騎乘Dogma Carbon奪下Vuelta a España總冠軍,甫推出即有戰績加持,看來又是一陣熱賣了! 時代的巨輪不停地向前轉動!
Rolleiflex 2.8GX 60Jahre 1929-1989
故事從1919年開始,
來自德國Voigtlander相機廠的工程師Reinholf Heidecke,因向公司提出捲裝軟片相機的構想不被採納而打算自立門戶;那時的相機都是使用銀板玻璃。
他找了以前也在Voigtlander從事銷售業務的Paul Franke合作。
1919年的11月,租用了Braunschweig,Viewegstrasse 31、32號公寓的地下室準備開工。同時,他們向主管單位申請登計合夥營業,於1920年1月1日開張大吉。商業登計的許可證於1919年12月10日發出,FRANK & HEIDECKE公司成立啦。
經過幾年的發展、生產,Rolleiflex TLR(Twin Lens Reflex)終於在1929年開始銷售,設計、製造與測試都在原來的工廠。之前的六年,在德國有很多麻煩事,但幸運的在Braunschweig,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天主教城市,脫離於共產黨暴動,仍然如常運作。
1929年是雙鏡機的一年,是世界經濟衰退的一年,也是紐約股市崩盤的一年。Frank 財務把戲高手,很快地將銷售轉移到塵埃落定的本地市場。很幸運地,Heidecke的相機是一個立即的成功,第一個月就接到800部的定單,遠超過Frank或是Heidecke的期望。Rolleiflex不是一部便宜的相機,而是屬於高價位品質的產品範圍,通常不受股市漲跌的影響。在1929年時,f4.5機型的價格是16.37英鎊(198舊馬克),等於現在初級辦事員半年的薪水,或是約現在的3,000英鎊。f3.8的機型要賣225舊馬克,18.75馬克。攝影在當時也不是一個便宜的嗜好。
1929年算是TLR相機的正式誕生的日子,雖然在1916年就已經有了這樣的產品,但由於軟片格式的不同,120的機型至此才誕生。Rolleiflex是在1928年的聖誕節之前宣布上市的,但是到了1929年的1月才開始交貨,1929年1月17日,法國給了第一個編號604896專利,接著德國也給了編號526509的專利。世界性的專利也陸續申請,到了年底,排隊的定單達到8000台。這個結果讓銀行同意貸款以興建新的廠房。由於協力廠商的配合不佳,所以在1930~1931年的產量曾經下跌。1931年,新廠房開始運作,1932年產能大幅提高,新廠的第一年就製造了23720部Rolleiflex相機。四年之間,員工成長到496人,而且是在世界性的經濟蕭條期間。
1937年,雙鏡頭的Rolleiflex獲得了1937年在德國科隆舉辦的photokina大獎。
雖經歷2次大戰後的蕭條,但公司回復非常快,到1950年雇員已達1000人以上。
Paul Franke去世後,兒子Horst Franke繼承父業,公司經營規模繼續擴大。但到了1960年代初期又陷入瓶頸,主要是因為來自日本的平價相機的衝擊。但Rollei仍以自身的技術力保持一定的優勢。1962年,公司改名Rollei-Werke。1964年, Heinrich Peesel博士接手公司的管理權,他在德國Uelzen建立了Rollei的分廠,隨後又在新加坡又建成了大型的生產線,公司經營情況逐漸得到了改善。
70年代,公司業務擴展過快、銷售不如預期及相機開發回收太慢等因素所致,銀行團面對Rollei財務的困境並未給予支持,終於讓Rollei在1981年底向法院申請破產。這個決定震驚了相機工業界,也震驚了攝影界,紛紛猜測Rollei是否從此消聲匿跡?
Rollei隨後由英國的一家科技與控股公司(United Scientific Holding)收購並重整了新公司Rollei Fototechnic。為了讓Rollei能夠繼續生存,新加坡廠被讓售以挽救其財務。Rollei從此退出了低價位機型與市場的競爭,保持其活動於專業與高價位的市場,專心致力於這個市場的經營。
由於前一段時間的新相機開發與設計,Rollei就在重整的當年-1982年,推出一款除了Rollei6008以外(1988年推出),現在仍然是最先進的中型片幅相機-6006。向世人宣布,Rollei是跌了一跤,但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它又站起來了,以光榮的姿態。
2年後,Rollei又回到了德國人手中,Jos. Schneider Optische Werke Kreuznach買回了Rollei。
隨後恢復了Rolleiflex TLR的生產。這款就是經典的2.8GX。
這台Rolleiflex 2.8GX 60Jahre為紀念TLR相機生產60週年的紀念版本,全球限量500台。
鏡頭採用Zeiss HFT Planar 80mm/f2.8。
Rolleiflex TLR的優點我認為有:
1.沒有反光鏡減少手振機會,安全快門低
2.成像優異
3.Rolleiflex 2.8GX內建測光系統,而且十分精準的,不用另外帶測光表
4.不能交換鏡頭,所以不用再花錢買鏡頭了
5.做工精細,握在手裡的感覺非常扎實
最重要的是這台相機是小弟的結婚禮之一,婚紗照不少也是由這台拍攝而成,因此對我又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及紀念性。
參考資料:
Rollei傳奇之路
虹與霓
The last
中橫逍遙行
路線: 太魯閣->天祥->西寶->洛韶->新白揚->碧綠神木->關原->大禹嶺->武嶺->埔里
5/1是屬於平日辛勤勞工朋友的日子, 我也算是勞工,所以便趁此假期安排了有些瘋狂的行程, 目標一日中橫完騎。
這回一起與我同騎的還是好伙伴詔字。前一晚我們便搭由松山至新城的莒光號列車,夜宿在太魯閣牌樓附近的立霧客棧。當天早早就上床養體力,隔天一早四點的鬧鐘響起,我倆迅速起床並做了簡單盥洗後就離開立霧客棧至7-eleven吃早餐&採買補給,並將攜車袋在這裡直接寄回台北,因為實在是不想揹太多東西翻過武嶺呀。
吃完早餐後,五點天色一亮就出發踏上今天的旅程了,過了太魯閣牌樓後突然想到我前天裝車時忘了打氣,停下來檢查一下,用手測了約只剩70psi的胎壓,唉!!怎麼會那麼健忘呀,這也為了今天的狼狽留下了伏筆。後來緊急處理了一下,用高壓氣瓶打飽了前輪,但剩餘的氣也所剩不多,全部加在後輪也提升不了多少胎壓。只好且戰且走!!
後來一路至天祥的路上,平時人車喧鬧的太魯閣狹谷只時只有我們兩騎騁馳其中,好不愜意,約莫六點到達天祥,本想在此多買一罐水揹著,但所有店家都還在夢鄉之中,只好休息片刻後續向前行。之後的路爬升量漸增,過了西寶後視野也漸漸開闊,佐久間山.太魯閣大山慢慢的自雲層後探頭出來一路陪伴著我們。
到了洛韶想去派出所補個水,但沒想到這裡已經廢棄,找不到地方加水,只好繼續前行,不過好在老天爺不想我們太過可憐,在約幾公里後的路旁留了一座好棒的山泉給咱補充一下。
在喝足並裝滿水壼後繼續上路,之後路就在急速上升的之字坡到達新白揚,至此視野大開。新白揚之後到碧綠神木的路況極好而且坡度不陡,所以可以在此拉些速度直到碧綠神木。神木這沒想到有販賣熱食的店,且至此也快十一點,所以就在這裡用餐好好的休息一下。神木之後到關原的路途更是優美,整個奇萊東稜諸山歷歷在目, 這我曾走了六天的路線,第一次從這角度細細的欣賞他的壯闊。
之後到了關原到加油站補個水後再到大禹嶺,至大禹嶺不免俗的要在這中橫東線上來可說是唯一的補給好好的吃些東西,補充能量才能再戰後面最硬陡的武嶺最後十公里。先前以70psi的胎壓跟詔宇廝殺至此,終於有地方可以打氣,之前真的已經消耗掉太多的能量了。
休息到13:50出發再戰,一出發因後輪胎壓補足,現在可是輕快了起來,故一馬當先衝了出去,但之後在連續幾個陡坡之下,累積的疲勞一次爆發出來,雙腿也在這不爭氣的抽了起來,不得已只好下馬牽車,後來的路程有大半是牽上去的,真是可惡~~~~
15:50終於熬到了武嶺,從東線上來時天氣一直都很好,沒想到西線確是濃霧密佈,連最經典的合歡草坡畫面都沒有看到,所以稍做停留後就馬上往埔里的方向下滑,一直滑到快到清境農場才離開了霧雨區,約18:30時到達埔里市區,之後在國光客運站旁的KFC吃個晚餐並盥洗一下,再做20:00的車回台北,當回到台北已是23:40,如此結束了瘋狂的一天。
總結: 中橫東線一日完騎真的好硬呀!!
訂閱:
文章 (Atom)